摘要
經濟日報深刻把握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科學性和真理性、人民性和實踐性、開放性和時代性,準確理解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核心要義、精神實質、豐富內涵、實踐要求,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報道的制度化、規范化、機制化、常態化,更好宣傳闡釋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
奏響新時代綠色發展最強音
——從深度調研報道看如何更好宣傳闡釋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
趙子忠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對黨領導生態文明建設實踐成就和寶貴經驗提煉升華的重大理論創新成果,是新時代推進美麗中國建設、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現代化的強大思想武器,為筑牢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綠色根基、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提供了根本指引。
認真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在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式現代化新征程上,更好地宣傳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唱響新時代綠色好聲音,是經濟日報的職責擔當、使命所在。
深刻把握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科學內涵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生態環境保護發生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我們的祖國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這些年,藍天白云漸成常態、綠水青山隨處可見,生態環境持續向好,人民群眾的生態環境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增強。祖國大地綠色版圖不斷擴展,綠色經濟加快發展,綠色日益成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鮮明底色。
偉大思想指引偉大實踐。堅持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武裝頭腦、指導實踐、推動工作,是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全面推進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必然要求,是增強生態文明建設戰略定力、實現美麗中國宏偉目標的必然要求,對于推進黨和國家全局工作,意義重大而深遠。
經濟日報作為中央級媒體,堅決扛起宣傳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政治責任,深刻把握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科學性和真理性、人民性和實踐性、開放性和時代性,準確理解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核心要義、精神實質、豐富內涵、實踐要求,不斷提高認識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政治能力、戰略眼光和專業水平,自覺做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堅定信仰者、忠實實踐者、有力傳播者。
深刻展現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偉大實踐
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取得的歷史性成就、發生的歷史性變革,是新聞宣傳報道的沃土。經濟日報編委會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報道,將重大選題、典型案例報道納入深度調研報道機制統籌安排,推進關于生態文明建設報道的制度化、規范化、機制化、常態化。
2021年以來,經濟日報陸續推出《柳州驚奇》《西寧賦綠》《威武祁連》《宜昌蝶變》《塞罕壩范例》等一批生態文明建設領域的深度調研報道。這些有分量、有思想、有情懷、有影響的作品引起社會強烈反響,對推動生態文明建設、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發揮了積極作用。在“學習強國”學習平臺上,單篇調研主稿的閱讀量大多超過千萬。每期調研報道的全網傳播量均跨入億級,乃至數億級。這些報道成為經濟日報宣傳工作的一大亮點。
重磅調研報道以生動實踐、鮮活事實,體現了人民群眾的生態環境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增強,反映了各地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的決心,也進一步增強了干部群眾對推動高質量發展的信心。
選題立意有高度
經濟日報深度調研報道的一個突出特征,就是謀篇布局心懷“國之大者”。從黨和國家工作大局出發,找準人民群眾關心的“上下結合點”,因勢而謀、應勢而動、順勢而為。
習近平總書記在廣西考察時指出,廣西生態優勢金不換,要堅持把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作為基本方針,把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作為基本目標,使八桂大地青山常在、清水長流、空氣常新?倳浽谇嗪?疾鞎r強調,青海最大的價值在生態、最大的責任在生態、最大的潛力也在生態,必須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位置來抓?倳浽诤币瞬疾鞎r指出,要堅持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工作的重要位置,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不搞大開發不是不要開發,而是不搞破壞性開發,要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甘肅牢記總書記囑托,努力實現祁連山生態保護“由亂到治、大見成效”,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積極探索生態保護和經濟發展互促共進的新路子。
經濟日報牢記總書記殷殷囑托,通過深入采訪報道,充分展現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對推進黨和國家全局工作產生的重大而深遠的影響,不斷推動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深入人心,把學習成效轉化為推動生態文明建設、美麗中國建設的生動實踐。
調研采訪有深度
環境保護既是重大經濟問題,也是重大社會和政治問題。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要把系統觀念貫穿到生態環境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全過程,把握好全局和局部關系、當前和長遠的關系等。經濟日報的調研報道試圖從更宏大和專業的視野去觀察和探究、思考和呈現,以歷史視角去挖掘新聞背后的發展邏輯和生動故事,充分反映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非凡成就。這是對記者踐行“四力”的錘煉,也是不斷提升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的有效路徑。
柳州,一座曾被“酸雨”困擾的城市,為什么能在國家地表水考核中名列第一? 按照一般的采訪路徑,先看當地環保部門做的怎么樣,水環境治理怎么樣,管理怎么樣,執法怎么樣,效果怎么樣,再深入當地企業,聽經營者介紹柳州治理酸雨后農民種筍增收、水清利于養螺,柳州螺螄粉成為“網紅”離不開生態環境改善,等等。至此,柳州水環境改善的邏輯似乎已經明了。但采訪并沒有就此止步。螺螄粉生產車間現代化的流水線以及標準化的生產流程,讓記者對它的認識從感性向理性邁進——工業城市柳州,因為解決了螺螄粉生產中的標準化、規;瘑栴},給市場帶來更多選擇,這正是工業發展與環境保護相互促進的生動體現。
思考的維度決定了采訪調研的廣度和深度。記者進一步采訪了柳州的主導產業和相關企業,以及政府主要職能部門,特別是經濟管理部門,探訪工業企業如何通過技術進步實現資源能源的高效利用,采訪管理者如何將綠色理念貫徹到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進程中。由此,柳州推進工業文明和生態文明相得益彰的實踐,這座城市綠色發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邏輯,逐漸豐滿和清晰起來。
構思寫作有情懷
我們在報道中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抒發百姓情懷,講好中國故事。經濟日報不僅推出了弘揚塞罕壩精神的《塞罕壩范例》,在調研寫作中也分外注重通過人民群眾的所思所想所為、進取與奮斗、光榮與夢想,反映新時代的社會精神風貌,去感染人、影響人、激勵人。
《西寧賦綠》圍繞“綠”字做文章,文中講“綠兮美兮”,寫的是西寧市民昨日的急難愁盼、今日的歡聲笑語;說“育綠之難”伸手要錢,但從“國之大者”來說這錢也花得“堂堂正正”;從“以綠產綠”到“由綠生金”,講的是綠色發展激發出來的創造力。在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過程中,西寧人也有渴望被理解的委屈,但更多的是磊落。通過報道,我們找到“為什么是西寧?”的答案,同時也道出“為什么不能是西寧!”的原因,古城兒女憑著一股子執拗和韌勁,在生態脆弱的高原之城,走出一條生態友好、綠色低碳、具有高原特色的高質量發展和高品質生活之路。
推動發展有建樹
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是一場大仗、硬仗、苦仗,面臨的困難和挑戰不少。經濟日報開展生態文明建設的深度調研,重視問題導向,秉持強烈的問題意識,奔著問題去,抓住問題不放,在探究解決問題的方法路徑中找尋答案和新鮮經驗,并發現新問題。這既是提高報道質量和效果的要求,也是發揮新聞媒體助力生態文明建設的職責所在。
如在《西寧賦綠》一文的采訪報道中,記者發現青海是全國新能源裝機占比最高的省份,使用的電相當部分來源于水電、光伏等清潔能源。如果仍按照以標準煤為單位的能耗核算體系已經難以適應當地發展實際,也不利于清潔能源的消納,建議有關部門應加快相關政策的調整步伐等。這些情況被報道后,引起中央有關部門的重視。
融合傳播有創新
以融合傳播為推手,著力提高新聞產品的傳播力、影響力,將優質內容高效、及時、精準地呈現在受眾面前,是深度融合時代媒體操作的“標配”。經濟日報打通融合報道全流程,一是抓報網一體,將經濟日報和中國經濟網的兩微團隊合二為一,一體策劃、一體管理、一體推送、一體考核,全力打造報社新媒體團隊;二是抓關鍵平臺,加強與“學習強國”學習平臺和社會化平臺“今日頭條”的合作對接;三是抓融合改造,順應差異化、分眾化傳播趨勢,針對不同平臺特點和不同受眾關注點,以深度融合報道內容為藍本,進行融合改造,創新話語體系,優化呈現方式;四是抓融合推廣,專門成立融合推廣辦公室,負責推廣深度融合報道等優質內容,研究各新媒體平臺的傳播規律,對接不同平臺內容需求,并據此制定不同的推廣策略與方案。通過融合傳播創新,深度調研報道頻頻成為刷屏之作。
不斷提升生態文明建設輿論引導能力
生態文明建設是一項長期戰略任務,也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須堅持不懈、奮發有為。黨的二十大報告對“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作出新部署,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中國式現代化藍圖已經繪就。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必將在指引美麗中國建設、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實踐中不斷發展、持續豐富,也必將在指導實踐、推動實踐中充分展現出強大的真理偉力。
做深做透典型宣傳
全媒體時代,碎片化閱讀、可視化傳播、輕松化表達無處不在,以嚴肅、深度、長篇為特點的深度調研報道該如何發力?已經推出的深度調研報道表明,無論是黨委政府做決策,還是人民群眾的日常閱讀,都依然對深度調研報道有著很高需求。經濟日報有責任,也有能力將此項工作做得更好,承擔起應有的職責,發揮應有的作用。
記者真正下基層,精品才能上版面。大力宣傳反映各地區生態文明建設的創新實踐和巨大成就,聚焦地方、企業、產業發展中面對的共性挑戰,以及積極作為、大膽創新的實踐。不僅報道成效,還要追問成效背后的探索;不僅報道做了什么,還要探究哪些沒有做到。不斷提高宣傳藝術、報道藝術,推出更多、更具感染力的精品佳作,把我國生態環境保護取得的歷史性成就宣傳好,增強全社會加快形成綠色發展方式的信心,匯聚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合力。
策劃推出針對性強的報道
社會效果是檢驗新聞宣傳工作的重要標準。生態文明建設報道能不能吸引廣大受眾的注意力,能不能在社會上產生影響力,能不能取得理想的社會效果,關鍵取決于報道主題是不是具有現實針對性,取決于我們想說的是不是人民群眾想聽的,能不能撥動大多數群眾的心弦。
當前,我國生態文明建設仍然面臨諸多矛盾和挑戰,生態環境穩中向好的基礎還不穩固,生態環境質量同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期盼相比還有較大距離。在對待生態環境與經濟發展關系上,仍然存在一些認識的偏差。比如,有的認為生態環境基礎脆弱,發展不可避免會破壞生態環境,因此發展要寧慢勿快,否則得不償失;有的認為為了擺脫貧困必須加快發展,付出一些生態環境代價也是難免的、必須的;有的地方把二者割裂開來,以犧牲環境為代價換取一時經濟發展等。這些都反映了對生態環境保護蘊含的潛在需求認識不清晰,對這些需求可能激發出的供給、形成新增長點認識不到位,對把綠水青山轉化成金山銀山的路徑方法探索不深入。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報道,就是要堅持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引領新時代中國生態文明建設,推動美麗中國建設實踐取得新進展。
加大融合傳播的力度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加強全媒體傳播體系建設,塑造主流輿論新格局。在媒體深度融合的背景下,生態文明建設報道要在新媒體上成為“流量擔當”。為此要打通“策采編發推饋評”全流程各環節各關口,從策劃之初,就要根據不同的媒體平臺傳播規律和產品需求,擬定不同表達方式、不同呈現方式、不同發布頻次的多元化新媒體產品,以融合發展的合力實現報道的最大到達率,以融合發展提升報道的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
充分發揮宣傳主力軍作用
生態文明建設關系各行各業、千家萬戶。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要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凝聚民心、集中民智、匯集民力,實現生活方式綠色化。新聞媒體要為積極培育生態文化作貢獻。弘揚生態文明的主流價值,通過生動深入的報道,潤物無聲的推動,讓生態文化滲透到社會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持續推動生態文明理念深入人心、落地生根,成為全社會的共同價值追求。
知之愈明,則行之愈篤。學習宣傳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是一個持續推進、常學常新、不斷深化的過程。必須持之以恒,在深入系統、融會貫通、學以致用上下功夫,切實把學習成果轉化為創新做好生態文明建設宣傳報道、服務黨和國家工作大局的具體行動。
。ㄗ髡呦到洕請笊绺鄙玳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