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網北京4月27日訊(記者 楊秀峰)“以微見著,洞察先機,把握趨勢,指導決策。高效的生物多樣性監測網絡對完善生態環境監測網絡,摸清生物多樣性‘家底’具有重要的作用!鄙鷳B環境部自然生態保護司司長王志斌在今日舉行的生態環境部例行發布會上表示:“當前,我國已初步建成科學、全面、長時間序列的生物多樣性監測體系,取得了一系列國際領先的先進成果!

一是建立了全國生物多樣性監測網絡,掌握生物多樣性現狀與變化趨勢。針對關鍵生物類群的分布與遷徙特點,我國形成了覆蓋陸生脊椎動物、昆蟲、淡水魚類等多個類群及多種生態系統的專項監測網絡。其中,依托生物多樣性保護重大工程建立的中國生物多樣性觀測網絡在全國31個。ㄗ灾螀^、直轄市)建立了749個監測樣區,獲得監測記錄180萬條,開發了全國監測數據信息管理平臺,積累了長時間、大量的監測數據。中國科學院建立的中國生物多樣性監測與研究網絡是全球第一個具有完整緯度梯度的森林監測研究網絡,包含亞洲最大的鳥類實時在線監測系統和數據庫。
二是形成了目標明確、系統全面的頂層設計,科學指導各尺度、全方位的生物多樣性監測建設。2021年10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進一步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意見》,同期,生態環境部印發了《區域生態質量評價辦法(試行)》,首次將生物多樣性指標納入了考核辦法,明確了以物種多樣性為基礎的生物多樣性綜合評價方法。針對13個生物類群和7類生態系統,制定了生物多樣性觀測技術方法和標準體系,系統指導了生物多樣性監測的科學開展。
三是生物多樣性監測能力逐步提升,監測手段不斷優化升級。自動化監測設備推動了生物多樣性監測與創新研究,結合傳統的生物多樣性人才隊伍和調查監測,浙江麗水、廣東車八嶺等地率先建設了生物多樣性智慧監測體系,探索以科技創新助力提升生物多樣性監管和治理水平,建立了“天眼+地眼+人眼”三位一體的生態環境數字監測監管體系,建成生物多樣性調查與監管系統,發布生物多樣性公眾參與小程序,引導公眾積極參與生物多樣性監測。
(責任編輯:殷俊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