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網北京4月27日訊(記者 楊秀峰)今日,生態環境部例行發布會在京舉行。生態環境部自然生態保護司司長王志斌在發布會上指出,生態保護監管工作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我國生態保護形勢依然十分嚴峻,局部地區生態系統質量功能問題突出,生物多樣性喪失趨勢尚未得到有效遏制,生態破壞問題依然時有發生,不合理的資源開發利用對生態空間的壓力和威脅依然存在。

生物多樣性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根基和血脈。王志斌表示,2022年,生態環境部積極推進生態保護監管體系的建立完善,生態保護紅線和自然保護地監管制度不斷夯實,生態保護與修復成效評估不斷深入,生態破壞問題監督力度不斷加大,生態文明示范建設持續推進,《生物多樣性公約》締約方大會第十五次會議成功舉辦,彰顯了中國從參與者到引領者的國際地位,生態保護監管和生物多樣性保護取得積極成效。
一是不斷強化生態保護監管和生物多樣性保護頂層設計。編制印發《“十四五”生態保護監管規劃》,明確生態保護重點監管區域和監管任務,進一步深化、細化“53111”生態保護監管體系。印發《生態保護紅線生態環境監督辦法(試行)》,規范和指導生態保護紅線生態環境監督工作。印發《關于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生態環境問題整改銷號的指導意見》,進一步健全自然保護地生態環境監管制度。推動制定《生物多樣性保護重大工程實施方案》并更新《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戰略與行動計劃(2011-2030年)》,積極推進生物多樣性主流化進程。
二是深入推進生態文明示范建設工作。去年,生態環境部持續開展生態文明示范建設工作,培育了一批示范樣本,顯著提升了區域生態文明建設水平和生態環境質量。
三是加強生態保護紅線和生態保護修復監督。依托生態保護紅線監管平臺,指導天津、河北、江蘇、四川、寧夏5。ㄊ、區)開展生態保護紅線監管試點工作,建立生態保護紅線疑似生態破壞問題監管流程,提升主動發現能力。印發《生態保護修復成效評估技術指南(試行)》,聯合財政部、自然資源部持續推進實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工程。聯合中科院開展2015-2020年全國生態狀況變化調查評估工作,調查評估表明,全國生態系統格局整體穩定,生態狀況總體穩中向好。
四是持續推動自然保護地生態環境監管。自然保護地生態環境監管制度體系不斷完善,國家級自然保護地人類活動遙感監測常態化開展,建立了自然保護地生態環境保護成效評估工作機制,繼續聯合相關部門開展“綠盾”自然保護地強化監督,嚴厲打擊破壞自然保護地生態環境的違法違規行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人類活動重點問題數量和面積實現“雙下降”,基本扭轉了侵占破壞自然保護地生態環境的趨勢。
五是成功舉辦《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去年12月,我國繼續作為主席國,領導各方以大會主題“生態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為指引,推動COP15第二階段會議在加拿大蒙特利爾成功召開,達成“昆明-蒙特利爾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等一攬子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文件,為全球生物多樣性治理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力量。
加強生態保護修復監管是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重要基礎和保障。王志斌表示,由于我國生態保護監管機制尚需完善,監管手段單一、監管能力薄弱、“天地空”一體化生態監測網絡尚未建立,前瞻性基礎理論方法研究和應用技術創新不足,生態保護監管能力亟待提升。
王志斌透露,今年,生態環境部將持續加強生態保護監管,不斷提升生態保護監管能力,守住自然生態安全邊界,筑牢美麗中國根基。